私募公司上班有前景吗(在私募公司工作稳定吗)


作者:HiYanBin
来源:yanbintalk


讨论下工作,包括稳定性和弹性、平台大小、收入高低、成长和停滞等。

一、稳定性和弹性

最理想的工作类型是,稳定又有较大上升空间,不过两者兼得的情形极少。对一份工作来说,稳定性和弹性,至少要具备其中一项。资管行业天然地不稳定,尤其是私募。连老虎基金在互联网泡沫巅峰期都被迫清盘。既然稳定性不够,就要用弹性来凑。毕竟天花板高、弹性足才是这行的最大吸引力。不然刚毕业时为什么不选择银行、国企或公务员?这些单位的性价比总体不错。

一份看似稳定却没前景的工作,有多大吸引力?不同人在不同阶段的答案是不一样的。通常来说,随着年龄的增长,多数人会倾向于求稳,追求工作的稳定性。年轻时可以漫无边际地畅想未来,但年龄越大越不好骗自己,最终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,然后开始认命、进取心减弱。

另外,频繁换工作终归不好,如果没有质的变化、还不如不跳槽,比如,收入提升50%以上,平台或岗位发生重大突破。一个人想换工作,说明有些不满意的地方,换一家公司也未必能有改善。抱怨外部因素于事无补,解决不了问题,最好分析下自己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?在现有公司实在无力改变后,再考虑跳槽这个选项。

二、平台大小

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有些人的个人能力超强,虽然缺少平台的加持,也独自闯出一条路。尤其是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领域。但这些只是个例,多数人都需要平台的助力。平台大小是相对的概念。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是,所在公司的行业地位如何,处于业内的什么位置?

资产管理规模是一家投资机构的综合体现。整个资管行业的规模呈现长尾分布的特征,对证券类私募来说,达到5亿规模就可以进入前10%的行列。以深圳为例,5亿规模以下占91.5%,10亿规模以下占94.2%。现在机构头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大量尾部机构想发展起来的难度较大。头部机构可以搭建实力更强、分工更细的投研团队,获取更多卖方服务和产业链资源,支撑更加细致、深入和及时的研究。

有些头部机构已经建立起一个专业化、体系化、形成合力的投研团队,再加上平台型和多策略,其整体经营的稳定性也有保障。这些都是小私募所不具备的。有些人后悔出来创办私募,还不如自己炒股。私募发展初期往往规模较小,管理费收入有限,人员配置不齐,缺少规模效应和团队优势,主要依赖老板个人的能力和资源,而财力和运气也很重要。一家私募发展的天花板最终就是核心团队能力、格局和进取心的天花板。

当然,资产管理规模是动态变化的,关键是背后底层的东西。有些规模扩张只是阶段性表现好带来的虚幻数字。我见过最夸张的例子,深圳有家私募15年巅峰时期有300亿规模,在经历大幅亏损和大规模赎回后,目前只剩下5-10亿规模。这并非个例,金融市场变幻莫测,起起落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。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。

另外,有个现象是,在换工作的过程中,有些人的平台会越换越差。大机构的研究员职业发展也会遇到瓶颈,不管是公私募、券商自营和资管或保险资管等。一方面是公司无法被当成养老躺平的地方;另一方面是缺少上升空间,很难向上突破,个人不再成长,同时年龄又在不断变大。比如,有些人无法在内部晋升为基金经理,转而去外部寻找机会。资管行业归根结底只有一条路,就是要把自己的投资能力建立起来。不摆脱对工作的依赖,始终走不出这种被动的局面。

三、收入高低

在《深圳上班族的工资分布》中,我探讨过深圳的工资收入情况,16w、32w、48w是三道坎。私募不算高薪行业,不管一二级市场都有人反馈,底薪2w的工作很难找,这是由岗位的总体供求关系决定的,私募的数量众多,进入门槛不算高,求职者之间的竞争太激烈。此外,收入的影响因素还包括,公司的盈利状况,老板的大方程度,个人的相对贡献等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。

其实底薪的差距很难拉开,假设每个月差5k,全年6w,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差别。真正大幅拉开收入差距的是,平台、机制和赚钱模式的不同。有个研究员17年给公司推荐方大炭素,当年拿到几千万奖金。这种事情在大中型私募才可能发生。有些私募老板能赚到钱,也愿意分钱。优秀的投研人才非常稀缺,资管行业又是非常市场化的,收入不高大概率是因为自身不够优秀,有些短板还没补齐;或者没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。

另外,我发现收入与幸福感未必成正比,有些人苦于找不到底薪2w的工作,也有些人每年赚40-50w还是过得焦虑、不开心,一是收入不稳定,未必具有持续性;二是透支身体和时间精力,或者牺牲尊严;三是看到别人赚得更多,比如,对比在腾讯上班的百万年薪朋友。

收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,随着时间推移,有些人的收入会(非线性)增长;另一些人的收入反而会下降。有些人只有工作收入,另一些人还有其他收入来源,而且已经建立多种收入的组合。过去和现在只是参考,关键是有没有未来。

四、成长和停滞

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,进入一个新公司后,最初半年进步很快,然后成长速度开始变慢,甚至逐渐停滞下来。如果自己一段时间没有成长,是可以感觉得到的。个人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公司,自我驱动才能保证持续成长。如果我们只是现在的我们,那未来就是没有希望的。让自己持续进步,才能一步一步地靠近目标。

成长比收入更重要,只要保持成长,收入一定会跟上来。打工人的最理想状态是,加入具有持续进化能力的公司和团队。不过根据我的观察,具备这种基因的公司和团队非常少。持续进步看似理所当然,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。一家公司引入新鲜血液或建立持续进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。停止成长,意味着竞争力的相对减弱。

同样起点的公司和个人,五到十年后可能拉开很大差距。过去六年,有些同行的成长速度很快。对比才知道差距有多大,同行中有很多优秀的人,这点也一直激励着我,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,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三四年前去北京的一家量化私募拜访,当时的规模好像10亿左右。老板留着胡须不修边幅。他首次合伙创业做到15亿规模后离开,再次独立创业有个富二代金主支持。回撤控制很棒,15年2月份成立的一只产品,即使经历18年的系统性风险,最大回撤幅度也不到10%。19年参加中信证券组织的几家量化私募交流,只有这位老板亲自过去路演。目前它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百亿。

有些人非常敬业,在实现财务自由后依然保持快节奏。不知道我将来会怎么样。希望有一天,我们可以过得从容和淡定,有一定量级的可投资产,不再依赖于工作,可以不为任何人打工,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,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。

基金从业考试时间10月(十月基金从业考试时间)
上一篇 2023年01月08日
炒股基础知识入门(炒股基础知识入门书籍推荐)
下一篇 2023年01月08日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liqiaoqiant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推荐